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(1882-1971),20世纪最有影响的重要作曲家,也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:原始主义、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。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。斯特拉文斯基创作风格多变。父亲是圣彼得堡帝国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。9岁开始学习钢琴,后成为里姆斯基-科萨科夫的学生。长期生活在国外。一战后长期居住法国,二战后在美国定居,并逝世于纽约。
1962年,斯特拉文斯基返苏联小住,受到英雄般的欢迎。他内心始终是个俄罗斯人,保持着东正教的信仰 (在1930年的合唱《诗篇交响曲》中得到精美绝伦的音乐反映)。有人说他的作品象是一幅20世纪音乐发展的“地图”,没有一个作曲家象他那样广泛涉猎——《春之祭》的狂暴,《俄狄浦斯王》的典雅宏丽,《C大调交响曲》的明净洗炼,《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》的风趣,《乐章》的简洁优美。
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是为小提琴家杜什金所作。作为斯特拉文斯基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,这部作品仍然在同类体裁中占据的重要地位。该曲也是作曲家第二创作期的作品。这部作品十分有趣,风格独特,虽然有着明显的巴罗克风,但是斯特拉文斯基特有的幽默、现代感以及新奇的和声,永远令人惊叹的音调仍然充斥其中,使这首曲子听上去古典而现代,兴趣盎然。斯特拉文斯基并没有可以展现小提琴高超的技术技法,而是着重于小提琴同乐队的各种配合。这首乐曲,听上去虽然没有华丽的炫技,也没有大型乐队的手法,但是却在简单的音乐中显露出作曲家冼的手法,乾净清晰的音乐中,自有一番独特的品位。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第一部作品是舞剧《普尔钦奈拉》, 1920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,着名画家毕加索为该剧设计了布景和服装。为芭蕾舞而作的乐曲,不一定在写作时候就着意在舞蹈上。音乐家和一部分观众至今仍有时对此持有异议。斯特拉文斯基曾着重地认为:“舞蹈设计应该表现它自身的形式,一个虽以音乐为尺度却反而独立于音乐形态之外的形式。它的构造应以设计人物所能意想到的任何对象为基点,但又不仅仅追随音乐的一节一拍。”
这位作曲家长期与一位出生在俄国的舞剧编导巴蓝琴合作,主要在谱写今日称之为纽约芭蕾的舞剧。上述一段话就是由那一时期的经验而写出的。他们两人的合作开始于1928年的《阿波罗》(Apollo)。到1957年的《阿贡》(Agon)而达极点。他们在20世纪的合作犹如柴可夫斯基19世纪和法兰西舞蹈设计家彼提帕,俄罗斯的伊凡诺夫的合作一样可嘉。
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5部歌剧。其中根据安徒生童话写的三幕神话歌剧《夜莺》(1914)、根据俄罗斯民间童话创作的二幕滑稽歌剧《狐狸》(1922)和根据普希金的诗作写的独幕喜歌剧《马弗拉》(1922)属于他第二创作期(1914-1925)风格。后来他对18世纪歌剧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兴趣,在根据索福克勒斯悲剧而作的清唱歌剧《俄狄普斯王》(1927)和根据荷加斯铜版画集编剧的三幕歌剧《浪子的历程》(1951)则采取了复古主义的态度。《俄狄普斯王》介于歌剧和清唱剧之间的形式,台本采用拉丁语。所谓清唱剧,是一种有人物有情节,但不表演、不化妆的音乐戏剧。但这类作品既有布景,也有动作,人物有上下场调度,然而表演很有节制。剧中有些咏叹调近似意大利咏叹调和俄罗斯民歌格调,合唱则具有亨德尔式的庄严雄伟气势。这种“准歌剧”的形式亦可谓现代反叛思潮的一大时髦,因为自古以来的西方表演艺术都是演员力求把自我融化在情景中,亦希望观众认同舞台所创造的假象,并在其中体验。现在的作曲家们却要明确地表示把一个故事演绎给人们看,也希望观众以客观而冷静超然的态度,像观看一幅画那样地欣赏艺术。为了达到这种间离的效果,这一新古典主义的戏剧,包括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歌剧作品,往往有讲解员身份的角色。
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声乐作品中,最有代表性的是1951年在美国创作的英语歌剧《浪子的历程》,同时也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。这部歌剧故事类似《浮士德》,叙述一位放荡不羁的青年汤姆为实现三个愿望,不惜将灵魂与魔鬼尼克交易,最后进疯人院的过程。斯特拉文斯基严格按照18世纪的风范写作,并刻意跟踪珀塞尔、亨德尔和莫扎特的传统。《浪子的历程》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顶峰,它以具有现实主义道德寓意的善与恶的斗争为主题。
斯特拉文斯基中晚年写的室内乐、宗教音乐,表现他对音乐本质的认知和把握已经炉火纯青了。他认为艺术的创造是在法度之内进行的,越有法度越是自由。他说“艺术愈有节制,愈千锤百炼,就愈是自由。” 因此,我的自由就是我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所规定的有限范围里的活动。甚至可以这么说:我的活范围愈有限,我周围的障碍物愈多,我的自由就愈充分、愈有意义。削弱限制的东西,也势必削弱力量。谁加给自己的限制愈多,谁就愈

资源下载此资源仅限VIP下载,请先